集约种植下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但文献中很少有关该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性状和过程影响的系统报道。本研究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了两熟制集约种植下不同耕作措施对麦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试验始于2001年,设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三个处理。2005年冬小麦收获后分层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团聚体和水分特征曲线;夏玉米收获后分层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K<,s>)。结果表明,与CT相比,NT处理土壤0-30cm的物理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而RT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0~10cm)。总的来看,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0~30cm的平均有机质含量、大团聚体的含量、有效水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但NT处理和RT处理分别在0~5cm土层和5~10cm土层出现容重增加、K<,s>下降的现象。利用S理论对土壤物理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NT和RT处理的S值总体上大于CT处理,S值可以作为评价土壤物理质量的有效参数,但其和K<,s>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保护性耕作 农田土壤 物理性状 集约种植
杜章留 周虎 任图生 吕贻忠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6-76
2006-09-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