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指引的核电厂性能指标
通过一套安全性能指标(SPI)可以很好地展现核电厂运行安全状态的图像<”1>。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美国核电运行研究院(INPO)、美国核管会(NRC)等制定了各自的安全性能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核电厂各种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辅助评价工具。WANO和INPO指标体系较适合于核电厂加强自身的量化管理,用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趋势分析。IAEA性能指标体系可以供各国核安全监管部门和核电厂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指标筛选。美国NRC于2000年正式实行新的商用核电厂监督检查程序(ROP)<”2>,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广执行一套性能指标体系,根据”决策矩阵”采取相应的行动,适合于核安全监管部门管理核电厂。 基于风险的指标体系中,整体指标是来自核电厂运行的总体风险,可通过电厂专用PSA来度量。大多数情况下用堆芯熔化频率(CDF)作为一级指标,而将风险主要贡献者(初因事件频率和电厂响应事件能力指标)作为二级指标。9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为首的核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推广应用风险指引(RI),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确定论分析、工程及专家判断、安全裕量等因素综合考虑。风险指引技术已经深入到核电厂管理的各个层面,其中风险指引的性能指标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以缓解系统性能指数(MSPI)<”3>为例,阐述该指标作为第一个风险指引的性能指标,能够平衡核电厂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在核电厂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核电厂 安全性能指标 风险指引 量化管理模式
钱永柏 童节娟 赵军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8
2007-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