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应用及研究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组织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常易发生骨痛甚至骨折的一种慢性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一词,于1885年由Pommer首度提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逐渐深化。在我国,经过几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体系已逐渐形成,并日趋统一。目前认为其病位在肾,涉及肝、脾、胃等脏腑。病性属本虚标实,其中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风、火、寒、痰相兼,邪气随经入络,而成痿弱枯强之弊。

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 活血化瘀 补肾生髓理论

杨丽 张荣华

广州暨南大学药学院(广州 510632

国内会议

2007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

深圳

中文

319-323

2007-06-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