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功能的现状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肛门功能评估,分析其现状及简述对策。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6年5月来我肛肠医疗中心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等方法评估的72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5例,年龄20~60岁。脓肿自溃或仅行切开排脓术形成肛瘘31例(0组),经1次手术11例(1组),经2次手术16例(2组),经3次手术8例(3组),经4次手术6例(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34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月,比较最初评估和随访时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0组分别与1组、2组、3组、4组比较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均有显著差异(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有差异(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差异与手术有关。4组间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无差异(p>0.05)。获得随访的34例患者经Wexner 评分,最初评估0~5分25例,6~10分9例,平均3.2±3.0分:随访时0~5分20例,6~10分9例,11~16分5例。平均4.9±2.1分,随访前后比较有差异。(P<0.005)。 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评估,加强术前诊断及微创治疗。
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门功能 直肠压力 压力测定 切开排脓术 微创治疗
丁义江 丁曙晴 余苏萍 孙明明 王静 倪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江苏南京 210001)
国内会议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
上海
中文
187-190
2007-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