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附29例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anismu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1月至2004年11月经结肠造影、肛门直肠测压诊断,其中经排粪造影诊断7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儿29例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6例,年龄7月-16岁(6.7岁±4.0岁)。采用排便诱导训练法,配合教育父母或年长患儿相关知识、饮食调节、乳果糖或福松等缓泻剂软化大便等治疗。4例做了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平滑肌部分切除术(Lynn术)。结果:结肠造影示所有病例S5以上均未见痉挛段,其中合并直肠扩张1例,乙状结肠冗长扭曲3例。肛管直肠测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正常组(5-10 ml引出)21例,RAIR减弱组(15-30 ml引出)8例。RAIR正常组与RAIR减弱组比较:肛管静息压(67.7±17.5)mmHgVS(65.8±16.4)mmHg,括约肌功能长度(3.9±1.0)cmVS(3.3±0.8)cm,肛管舒张压(49.4±18.8)mmHgVS(18.3±7.4)mmHg。29例排便弛缓反射均为上升相(正常为下降相),20例直肠初始感觉和最大耐受量均正常。29例非手术治疗(1-2)月,随访(2-4)次(5-24)月,痊愈4例,好转5例,无效20例,有效率32%,其中4例Lynn术患儿术后随访0.5年-1年,疗效满意,2例分别于术后3月、6月复查肛门直肠测压,肛管静息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均较术前下降,排便弛缓反射仍为上升相。结论: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肛管直肠测压结合结肠造影等方法。肛管直肠测压是重要的筛选方法。排便诱导训练法等非手术治疗不满意者可选择Lynn术。
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肛管直肠测压 结肠造影
丁曙晴 丁义江 陈永田 叶辉
南京市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10001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
吉林
中文
395-399
200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