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儿童虐待 攻击性格 受虐儿童 行为医学

朱相华 李娇 杨永杰 乔娟 左晓伟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徐州 221004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济南

中文

109-112

200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