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吉林红旗岭-茶尖岭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时代的再测定

在吉林省磐石市南约45km一带的红旗岭-茶尖岭地区分布着大小不等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60多个,其主要呈脉状产出,一些岩体赋存铜镍矿产资源,属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是我国第二大镍金属生产基地。从上世纪60年代初在该区发现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Cu-Ni硫化物矿床以来,国内外许多地质学者对红旗岭Cu-Ni硫化物矿床和镁铁-超镁铁质杂岩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地质接触关系以及几个K-Ar年龄确定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形成于不同时期,即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晚古生代海西期和燕山期(蒋图治等,1993)。早白奎世(榔爱华,2002)。但对于该区几十个岩体来讲,仅此两个年龄还尚显不足,为了准确厘定红旗岭地区镁铁一超镁铁质侵人岩的形成年龄。本文论述了对2号、3号、7号、老7号和茶尖岭6号岩体进行了错石原位U-Pb同位素年龄测定。

镁铁-超镁铁质岩 岩体形成时代 年龄测定 同位素 吉林红旗岭-茶尖岭地区

孙德有 许文良 杨言辰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

国内会议

2007”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暨化学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武汉

中文

333-335

2007-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