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频谱改变诊断肾动脉狭窄的现状和展望

自1981年Greene等率先将多普勒超声用于检测肾动脉狭窄以来,在此领域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按照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原理,狭窄处峰值流速的升高与狭窄程度成正比,所以,理论上依据狭窄处PSV及其相关指标(直接径路)完全能够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RAS。 虽然有的早期报道这些指标诊断RAS的效果不满意,但这不是所采用的指标存在问题,而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肾动脉肾外段的显示受到影响所致。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仪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超声医生认同,直接径路不仅能够诊断RAS,而且对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RAS(内径减少>60%)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诊断效果。但是,直接径路的应用是建立在肾动脉显示的基础之上,而肾动脉肾外段的超声检测存在不足:(1)受肥胖、肠道气体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致探测失败;(2)检查费时;(3)流速测量存在误差。为此,许多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检查成功率几乎达100%的肾内动脉,利用其血流频谱改变诊断上游的RAS(间接径路).那么,能否利用间接径路来诊断RAS?间接径路诊断RAS的依据是什么?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正常肾内动脉频谱特点、分类及其产生机制 二、小慢波的形态特点、分类及其产生机制 三、小慢波的定量分析研究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频谱 定量分析 小慢波
李建初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9-12
2007-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