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测定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及其测定培养条件的优化选择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应用于临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消炎、解热、镇痛药。口服后,0.5~2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在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迅速被血浆、红细胞、胃粘膜及肝中的阿司匹林酯酶水解为水杨酸,水解后生成的水杨酸,即失去抗凝血活性。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有关,侧定其活性可预侧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 国外文献中报道将含有200μl血浆,1mM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2.780mL的声7.4培养缓冲液(200MCaC12,20mM Tris-HCL)的样品与不含有阿司匹林的空白对照品在37℃水浴中培养20min后,在300nm波长下侧定紫外吸收,通过测定水杨酸的浓度来测定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另外,还有基于水杨酸本身的荧光建立的荧光测定法。本研究改用HPLC法侧定血浆中水杨酸及阿司匹林的浓度,采用阿司匹林与水杨酸比值表示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并对阿司匹林酯酶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明显提高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测定的精确度,为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及用药提供更可靠的实验依据。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正交试验设计 水杨酸 抗凝作用
王建筑 李军 张鉴
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 济南 250021 山东省立医院临床药理中心 济南 25002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314-318
2006-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