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狂犬病毒疫苗株和中国街毒株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中国狂犬病毒街毒的遗传学特征,了解中国狂犬病毒的流行株与中国人用、兽用狂犬病疫苗株的在G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初步科学依据。 方法:在1985-2006年间,本实验室从全国各地共分离到46株街毒株,其中从犬脑中分离到41株,人脑中分离到4株,鹿脑中1株。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样品提取RNA,反转录后特异性扩增病毒G基因序列,测序后用MEGA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遗传学分析。 结果:序列分析表明本实验所分离的39株中国狂犬病毒和其它研究者分离的17株中国狂犬病毒均为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株病毒与我国现在使用的各种疫苗株在G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我国人用疫苗株CTN同源性较高;进化分析表明,我国主要流行狂犬病毒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狂犬病毒株处于同一分支。 结论:我国的狂犬病毒为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可以明确分为5个进化群;这些街毒株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87%,氨基酸同源性>93.8%;街毒株G基因与疫苗株相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在79.6%和94.3%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2.3%和97.7%之间;同时本研究发现无论在核苷酸还是氨基酸水平上,疫苗株CTN与代表街毒株间的差异要小于其它疫苗株(aG、PM和PV)和代表街毒株间的差异,也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疫苗株与街毒株抗原性方面的差异。

狂犬病 病毒疫苗株 分子流行病 G基因 中国街毒株 免疫荧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基因测序 生物制品

孟胜利 杨晓明 严家新 徐葛林 程满荣 吴杰 明平刚 明贺田 朱风才 周敦金 王定明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430060 阜阳市疾病控制中心,阜阳,236006 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南京,210009 武汉市疾病控制中心,武汉,430022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贵阳,550004

国内会议

第九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323-331

200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