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性克雅氏病(vCJD)与输血传播研究进展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 lopathy,BSE)的简称,英国于1985年4月首先发现该病,并于1986年11月定名为BSE。后又陆续报道散发的人类类似感染的病例,称为“海绵状脑神经退化病(thalamic spro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经过众多对此病的科学研究表明,TSE病原是一种无核酸的蛋白性颗粒,称为朊病毒(PrPsc,也曾称“朊毒体”或“朊粒”)。朊病毒是由一种正常的细胞蛋白(PrPc)发生结构变化而形成的,这种结构的变化的诱因主要是外来的朊病毒。当朊病毒感染神经细胞后。细胞内的PrPc就会以朊病毒模板变成异常蛋白,并在体内聚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病变,因此该病也是一种蛋白构象病。1996年will等在人群中发现一种新型变异克雅氏病(Variant creutzfeldt-iakob disease,vCJD)。通过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vCJD极有可能是由于食用了被BSE污染的产品而引起的,所以疯牛病对人类造成的最大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可突破种属屏障传播给人类引起vCJD,自从英国国家克雅病监测组织(NCJDSU)1996年首次报告该病以来,医学界关于vCJD是否通过输血传播的问题一直在争论。随着全球确诊的vCJD患者的增加以及通过输注vCJD供血者的红细胞后发生vCJD的报导,血液传播vCJD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本文对国际上近年来在朊病毒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cVJD通过输血传播的可能性;预防输血传播vCJD的措施(特别是减少因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vCJD的危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我国在这方面所采取的对策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疯牛病 变异性克雅氏病 朊病毒 输血传播 血液制品 生物制品
周海云 原佳铭 陈锦荣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 吉林省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43-247
200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