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细菌性脑膜炎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每年死亡病例估汁有17万例。我国过去最多见的是A群,占90%左右,2004年C群流脑在广东、安徽等地首先出现,2005年四川出现C群流脑爆发疫情。由于各群的荚膜多糖(除B群多糖外)均有良好抗原性,所以都正在被提纯并准备制成各种疫苗和多价疫苗。1969年,美国Gotschlish等应用十六烷基溴化铵提取大分子多糖抗原,制备成功荚膜多糖疫苗,证明免疫效果良好。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接种多糖疫苗后,不能有效的激活辅助性T细胞和T记忆细胞,不能诱导产生免疫记忆功能,免疫保护时间短暂,再次免疫接种不能产生加强免疫效应。为了提高多糖疫苗的免疫效果,主要办法是将多糖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使其转变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研究表明,多糖与蛋白载体结合后,T细胞能识别载体,刺激B细胞对多糖产生抗体应答,并能诱导T细胞的免疫记忆反应,使更多的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国内外许多公司都在研制A群或多价流脑结合疫苗,部分已经进入临床研究。Aventis Pasteur公司的四价流脑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流脑疫苗Menactra(Ⅱ)已得到FDA的批准。B群多糖的免疫原性极差,即使将其与蛋白偶联后仍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在人体内诱导出抗B群的杀菌抗体,而其外膜蛋白(OMP)有良好的免疫原性。RIVM研制的六价流脑PorA外膜囊(OMV)疫苗由六种不同的PorA蛋白组成。研究表明,该疫苗对婴儿及儿童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B群流脑外膜蛋白P2086(rLP2086)可以诱导强烈的IgG免疫应答,而产生的血清抗体对B群脑膜炎异源菌株有交叉反应,可以认为rLP2086是一种潜在的疫苗候选者。Prinz等评估了编码Tb细胞表位和C群流脑荚膜多糖模拟肽的多表位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在缺乏强效应物应答的情况下,用编码MCPS模拟肽的DNA免疫接种能产生强烈的B细胞记忆应答。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对表达糖肽模拟物的DNA疫苗的免疫应答。 另外,在研究B群流脑疫苗的过程中还发现一种B群流脑表面脂蛋白的抗血清能预防菌血症,而某些外膜蛋白在预防脓毒症方面有一定作用。细菌性脑膜炎近年来在非洲等地经常爆发,如果能找到有效且廉价的ACYW135群和B群流脑疫苗,全球的细菌性脑膜炎将在未来的十年内彻底被征服。
细菌性脑膜炎 球菌疫苗 血清 抗体 免疫应答 学科动态 生物制品
江元翔 朱为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20005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4-57
200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