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虹鳟不同养殖群体杂交F1及其自繁系生产性能的比较

利用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虹鳟养殖群体(以A、B、C、D、E分别表示虹鳟的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加州养殖群体)为材料,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两种交配策略,于2004年12月14日,建立了虹鳟不同亲本的杂交系和自繁系,由20个正、反交组合与5个自繁群组成,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近两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开食到1+龄鱼阶段(2005-03~2006-10),各杂交组合成活率的平均值与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和加州自繁系相比分别提高了25.21%、2.34%、7.18%、4.18%和5.92%;各杂交组合饲料系数的平均值比渤海自繁系降低了19.74%,与其他养殖群体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A♀×B♂、C♀×A♂和C♀×B♂组合的生长速度相对于五个自繁系分别提高了13.1%、9.2%和1.5%,且差异显著(P<0.05).而从11月龄到22月龄(同环境饲育阶段),A♀×B♂、C♀×A♂、C♀×B♂和D♀×B♂组合相对于五个自繁系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提高了9.3%、17.5%、16.7%和8.9%,差异极显著(P<0.01).五个群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是它们能够获得杂种优势和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虹鳟 养殖群体 种内杂交 生产性能

王炳谦 谷伟 贾钟贺 赵吉伟 牟振波 范兆廷

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

国内会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6年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65-69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