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非节段负链RNA病毒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关于活病毒载体疫苗的最早报道是在1983年,当时Smith、Mackett和Moss重组了一种能够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痘苗病毒,用这种重组病毒接种家兔,家兔体内即可产生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后来,活疫苗病毒载体延伸到其它DNA病毒(如腺病毒和疱疹病毒属)和正链RNA病毒(如甲病毒属和虫媒病毒)。到目前为止,非节段负链RNA病毒(nonsegmented negative-strand RNA viruses,NNSV)作为疫苗载体有很多优势之处,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潜能没有开发和利用,原因主要是在细胞培养中病毒的基因组RNA缺乏感染性和重组插入外源基因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非节段负链RNA病毒有四个科,弹状病毒科,代表是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和狂犬病毒(RV);副粘病毒科,包括仙台病毒(SeV)、人副流感病毒1、2、3型和4型(HPIV-1 to 4)、腮腺炎病毒、新城疫病毒(NDV)等;纤丝病毒科,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第四种是博尔纳病毒科,包括波尔纳病病毒等。在1994年,Schnell、Mebatsion和Conzelmann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把狂犬病病毒从克隆cDNA中拯救出来.从那以后,反向遗传技术被快速的应用于其它NNSV.本文综述主要以部分弹状病毒科和副粘病毒科的成员为代表,来介绍NNSV作为活疫苗载体的一些研究近况。

活病毒载体疫苗 非节段负链RNA病毒 疫苗载体 弹状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 免疫原性

尹仁福 丁壮 刘美 刘新鑫 邱蜜蜜

吉林大学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重要病原与疫病研究室,吉林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江西井冈山

中文

1165-1168

2007-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