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致病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982年Prusiner提出了朊病毒假说,即朊病毒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或朊蛋白疾病(TSE),且该病毒无核酸,由一种”感染性”蛋白组成,蛋白可使正常宿主蛋白PrPc转变为异常形式。他纯化了这种致病性蛋白,此时这种假说普遍被接受.目前,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一个共识,认为该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统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本文针对TSE的致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致病机制 诊断方法 朊病毒
高跃 丁壮 高宏伟
吉林大学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重要病原与疫病研究室,吉林长春,130062 军事医学科学院11所,吉林,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江西井冈山
中文
977-980
2007-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