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癌前病变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前病变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在X基因阳性与阴性的HepG2细胞系中,通过抑制性cDNA差减杂交,建立特异性ELISAs方法,对深圳及美国的韩国移民730人血清检测anti-URG4、anti-URG7、anti-URG11、anti-URG12、anti-URG19和anti-DRG2等6个抗体。730人中HBsAg(-)者416例、慢性HBV感染者298例、其它肝炎者16例。另外对其中53例乙肝肝硬化病人进行3-5年的临床观察. 结果:6个抗体阳性率与HBsAg(-)者相比,乙肝肝硬化与HCC患者有显著的差异(P=0.0000),而与乙肝携带者(P=0.1278)、非HCC肿瘤(P=0.3462~0.7216)、非病毒性肝炎病人中(P=0.4548)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且这些抗体发生率在高危人群中,与种族、国家、地区不相关。临床观察显示:53例乙肝肝硬化有28例发展成HCC,其肝癌发生前检测anti-URG11和anti-URG19同时阳性者16例(P=0.0308);未发生癌变的25例肝硬化患者,其anti-URG7、anti-DRG2同时阳性为11例(P=0.0308)。另外,在发生HCC之前有4个或更多抗体被检测出的患者,其生存期较短. 结论:6个抗体可在肝癌发生数月或数年前就能被检测到,提示它们可能是HCC的癌前病变重要的标志物,用它们预测肝癌的发生与预后,可使血清AFP检测”小肝癌”提前到”癌前病变”。
肝细胞癌 抗体 血清标志物 血清检测 AFP检测
童光东 周大桥 贺劲松 肖春玲 刘心亮 周小舟 张希 邢宇锋 Mark A.Feitelson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深圳,518033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72-78
2007-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