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利斯”引发广西异常暴雨的成因分析
2006年7月15-18 日,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减弱成的低气压环流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广西出现持续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日雨量刷新了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碧利斯”造成的暴雨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1960年以来7月份同期所罕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1)”碧利斯”后期路径折向西南方向移动进入广西与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和位于河套地区的大陆高压合并有关,两者合并后,在”碧利斯”的北侧形成一强大的高压主体,阻挡了”碧利斯”继续向西北移动的态势,转而向偏西方向移动.后期合并后的副高588线又分裂成东西两环高压,大陆为一环,东海为一环,”碧利斯”处于两高之间的鞍型场内,移向偏西,移速明显减慢,随后大陆高压东侧的东北气流明显加强,在其引导下”碧利斯”折向西南方向移动,同时,华东一带出现明显的正变高,东环副高也开始加强西伸,广西此时正处在负变高区内,有利于”碧利斯”向偏西南方向移动. (2)在”碧利斯”进入广西前后的过程中,南海季风异常强盛,有一支≥12 m/s的西南急流卷入到”碧利斯”环流中心,并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广西上空,为”碧利斯”的维持提供了”燃料”,同时,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使得”碧利斯”中低层的垂直运动和低空辐合气流加强,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是造成异常暴雨的主要原因. (3)中尺度对流云团活跃.”碧利斯”在福建登陆后,不对称结构非常明显,但南部的云系非常活跃.分析卫星云图的变化结果表明:在7月16-17日影响广西最严重的暴雨过程中,共有4个中尺度对流雨团生成、发展.其中发展最为旺盛的是16日零时至16日09时的对流云团.16日零时红外云图显示在广西北部有一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3小时后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特征.对应云区的红外黑体温度TBB≤-53℃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有逐渐增大、增强的特点,16日0时面积指数为3,平均强度指数为-67℃,最强中心为-76℃,6小时后,面积指数增大到16,平均强度指数增强到-75℃,最强中心达-89℃,此时,中尺度对流云团很活跃,广西降水面积相当大,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4)分析”碧利斯”的物理量资料得到,”碧利斯”进入广西后湿度层非常深厚,相对湿度≥70%的厚度从925hpa伸展到400hpa;水汽的辐合主要集中在中低层850~700 hpa之间;涡度从925-200 hpa均为正涡度,系统比较深厚,正涡度最大中心在700-400 hpa之间,从垂直散度分布来看,低层925-7000 hpa基本为负散度,高层300-200 hpa为正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降水的产生;”碧利斯”影响广西时垂直运动非常强盛,从925-200 hpa均为上升运动,最强中心位于500hpa.
西南季风 暴雨 强热带风暴 暖湿气流
高安宁 吕平
广西气象台,南宁,530022 广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南宁,530022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333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