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抽动障碍针刺治疗的SPECT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SPECT评价抽动障碍电针治疗的疗效和临床价值. 方法:41例抽动障碍患者(发声抽动障碍7例,Tourette综合征34例),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患者,其中男33例,女8例,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1.3岁.所有患者符合ICD-10和中国CCMD-2分类和诊断标准.41例患者中37例接受过CT或MRI检查,皆未见明显异常.让受试患儿平卧于SPECT检查床上,将一次性电极贴于双侧肢体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和曲池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和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然后将LH 402A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的4组输出端分别接于电极接点.同一体位下,30分钟内连续接受电针前和电针刺激中两次SPECT脑灌注显像,显像剂为99Tcm-ECD.采用文献提供的BFCR%数学模型的定量方法,即在横断层影像上病灶区和病灶镜像区勾画ROI,提取针刺前和电针刺激中的计数率,分别计算出各病灶区的针刺前Ff、电针中Fe和BFCR%.将数据输入SPSS 10.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整理,同组电针前后的Ff和Fe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BFCR%增高的级别定为四级:①±为血流灌注和功能略增高,10%≤BFCR%<15%;②+为血流灌注和功能增高15%≤BFCR%<20%,③++血流灌注和功能明显增高,20%≤BFCR%<25%;④+++血流灌注和功能非常明显增高25%≤BFCR%;BFCR%>15%为电针显效。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SPECTDAT影像视觉分析显示,健康志愿者双侧纹状体呈典型‘熊猫眼”形,双侧尾状核和豆状核大致等大,DAT分布均匀、对称,双侧纹状体分布在8~12个断层影像上。PD患者可见3种所见:①双侧纹状体明显变小,形状异常,尚能分辨出双侧纹状体,但是无法分辨出尾壮核和豆状核,DAT的活性明显下降。②分散的点灶状,难以分辨出双侧纹状体,和脑内非特异摄取灶(指非纹状体内的<”99>Tc<”m>-TRODAT-1分布)反差不明显。③大脑皮质和白质影清晰,头皮和颅板显影,双测纹状体不能辨认,<”99>Tc<”m>-TRODAT-1分布紊乱。定量分析示,正常对照组纹状体的V(m3)为29.15±4.75、W(g)为30.61±4.99、Ra%为6.06±1.47;PD患者组纹状体的V(m3)为19.64±6.16、W(g)为20.89±6.42、Ra%为3.86±1.59。两组的V(m3)和Ra%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DAT受损是PD病的重要特征,SPECTDAT显像显示是P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抽动障碍 针刺治疗 SPECT评价 脑灌注显像 临床疗效 诊断标准

贾少微 徐文贵 高宙 时杰 欧阳钢 谢学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

国内会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21届学术大会

牡丹江

中文

212-213

2007-06-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