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细胞DNA含量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DNA含量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评价DNA含量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行为方面的价值.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64例手术切除的新鲜肺肿瘤标本,其中5例手术后证实为肺良性病变,1例小细胞肺癌,余58例为非小细胞肺癌.以正常肺组织作为参照标本计数DNA指数(DI).DI为待测标本与参照标本的G1期峰值之比,DI0.9~1.10之间者为二倍体,在此范围之外者为异倍体,异倍体分为非整倍体和多倍体.DNA含量以均值±标准。 结果:所测5例良性病变4例二倍体,1例异倍体,1例小细胞肺癌为异倍体.58例非差表示,根据资料内容,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小细胞肺癌标本中二倍体7例,占12%,异倍体51例,占88%.异倍体中非整倍体18例,占异倍体的35.3%,多倍体33例,占异倍体的64.7%. 1.原发肿瘤大小与DNA含量:原发肿瘤≤3cm者9例,DI均值1.390±0.644;原发肿瘤>3cm者49例,DI均值1.525±0.698.原发肿瘤体积>3cm的DI值高于≤3cm者(P<0.05). 2.局部侵犯与DNA含量:原发肿瘤周围局部有侵犯者35例,DI均值1.649±0.915;无侵犯者23例,DI均值1.295±0.571(P>0.05). 3.淋巴结转移与DNA含量: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者28例,DI均值1.675±0.606;淋巴结无转移者30例,DI均值1.312±0.586.两者均值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01). 4.临床分期与DNA含量:Ⅰ期13例,DI均值1.235±0.598;Ⅱ期11例,DI均值1.349±0.507;Ⅲ期31例,DI均值1.633±1.069;Ⅵ期3例,DI均值2.580±1.236;从均值看,随着分期的增加DI值逐渐增高,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5.病理类型及分级与DNA含量:腺癌35例,DI均值1.679±0.967;鳞癌15例,DI均值1.279±0.392;非典型类癌5例,DI均值1.238±0.679;其它3例DI均值1.047±0.307.腺癌的DI值高于其它类型(P<0.001).高分化13例,DI均值1.304±0.546;中分化9例,DI均值1.698±0.769;低分化31例,DI均值1.644±0.938;统计学处理无意义(P>0.05). 6.生存期与DNA含量:生存<1年者14例,DI均值2.104±0.935,1年者(12-23个月)17例,DI均值1.653±0.899,2年者(23-35个月)10例,DI均值1.210±0.499,3年者(36-47个月)17例,其中7例仍生存,DI均值1.096±0.423.生存期越长,DI值越低,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DNA含量高的非小细胞肺癌原发肿瘤体积较大、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腺癌多见,并且生存期缩短,而DNA含量与肿瘤局部侵犯、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提示DNA含量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关于DNA含量是否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目前正在评价,结果尚未出来.
非小细胞肺癌 肺肿瘤 肿瘤病理学 DNA含量 生物学行为 肿瘤组织
胡艳萍 贺兰湘 夏和顺
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430079 湖北省肿瘤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303-304
200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