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应用TAM的乳癌性激素水平的研究

本文对97例术后病理证实乳癌(为术后辅助治疗或放化疗的巩固治疗病人),应用5年以上抗雌激素药物TAM治疗前后(每6个月)分别采血送检.采用RIA法动态监测FSH、LH、PRL、E2、P水平.发现90%(87例)发生负反馈抑制FSH↑、LH↑、E2↓、P ↓.PRL →作者依据上升、下降曲线幅度调整TAM剂量.当FSH↑、LH↑≤2倍基础值,E2↓、P ↓≥1/2倍基础值时,TAM维持原剂量40mg/日,上升曲线>2倍基础值,下降曲线<1/2倍基础值时 ,TAM减至10-20 mg/日.10%(9例)患者TAM 80mg/日,轴系统变化不理想.加用甲孕酮或兰他隆直至轴系统变化理想.观察组无一例子宫内膜癌发生,闭经2例,其余毒副作用消失或可耐受. GnRH->FSH、LH、PRL、E2、P之间的反馈负反馈抑制的平衡,维持了性激素稳定和机体的正常.长期服用TAM造成血浆FSH↑、LH↑、PRL(-)、E2↓、P ↓可以预防乳癌复发.但这种轴系统的长期失衡必然导致子宫内膜癌,闭经等内环境紊乱所造成的一系列毒副作用.RIA法动态监测性激素水平,回顾分析性激素上升、下降曲线幅度,及时调整TAM用量10-80 mg/日,如80mg/日仍不理想,更换、补充甲孕酮或兰他隆仍可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保持相对平衡,性激素保持相对稳定.综上所述本文提供了以抗雌激素药物TAM为主的内分泌治疗乳癌理论依据.指出长期应用TAM治疗激素依赖性,非激素依赖性乳癌的过程中,只要动态监测性激素水平变化,调整剂量更换补充其他内分泌药物即可提高疗效,又可减轻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且KIA方法简单易行、廉价、准确值得推广.

乳腺癌 乳腺肿瘤 性激素水平 抗雌激素药物 内分泌治疗 临床疗效

李维娟 刘立军 张晨瑶

黑龙江省医院肿瘤科

国内会议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第五届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450-452

200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