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的关闭,大陆边缘受到了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和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与褶皱的空间配置,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扬子板块 褶皱带 递进变形 油气聚集
丁道桂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1-163
200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