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区域收入趋同的概念后,区域收敛(regional convergence)与发散(divergence)理论,或者说是趋同或趋异假说便成为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及经济史学界所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贫穷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比富裕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最终收敛于相同的人均收入或产业水平,以及是否存在”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趋势和发散现象等问题(Barro、Gregory、魏后凯、沈坤荣等).然而,新增长理论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该理论认为就一国或地区而言,技术存量的多寡决定着该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创新的收敛(发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趋同(趋异)程度.通过创新趋同(趋异)的理论探讨,寻找影响创新收敛或发散的作用机理,并对区域创新趋同(趋异)状况进行量化分析,不仅能够考察出区域之间技术发展的动态作用机制,而且能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实践作出理论指导。本文探讨了创新收敛(发散)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 横截面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创新收敛

沈能 刘凤朝

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4

国内会议

2006中国科协年会

北京

中文

603-608

2006-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