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对流云带典型宏微观物理结构探测研究

本文利用2003年7月8日的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对流云带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此次东北冷涡对流云系具有明显的带状水平回波结构,中等强度,垂直尺度小(小于6km),云过冷液态水含量丰富,最大可达3.3 gm-3,云的上部过冷水含量也达到2.0 gm-3.对流云带的上部存在冰粒子高浓度区,最大值为1062L-1,出现在5242m(-6.8℃)处,这些冰粒子在高过冷水含量区的快速长大对降水产生起到重要作用.云滴直径与云滴浓度在0℃层附近呈现负相关性;通过分析解释了上升气流强的区域有更小的云滴粒子和冰晶粒子的原因,上升气流的作用造成了0℃层以下粒子浓度的积累.在弱上升气流区,2-DC观测的粒子浓度,高浓度区对应小粒子多,低浓度区对应大粒子多.并初步探讨了冷涡对流云带可能存在冰晶繁生过程.

对流云带 宏微观物理 飞机穿云观测 降水形成

齐彦斌 郭学良 金德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长春,13006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成都

中文

154-161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