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雷达拼图和联防信息在一次强风暴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中的应用

2006年6月下旬初,欧亚大气环流发生了大规模的调整,长江中下游梅雨锋建立.6月22日中午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受气旋波前暖区控制,阳光充足,气团内热能迅速增大,上海徐家汇最高气温达35.3℃,08时k指数35.4℃,SI指数-1.96℃,空气浮力增大.下午随着气旋波东移,长江三角洲地区转受气旋波后部锋面扰动影响,对流发展.表现在卫星红外图像上,长江三角洲气旋波后锋面附近排列着若干个由对流细胞组成的弧状对流带,最大云顶亮温达-143℃,云团长轴在300公里以上,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中尺度对流辐合系统(MCS).对应在雷达拼图图像上,该系统为中-α尺度、呈弓形”人字形”结构,中间镶嵌着一串侧向排列的中-β强对流系统.分析每分钟自动气象站资料得到,该弓状回波影响上海时,所经地区短时间内都出现了气压陡升、气温陡降的现象,徐家汇16:41~17:15时气压上升3.7hPa,气温下降5.2℃.奉贤40分钟内上升了4.9 hPa,最大阵风19.2m/s.所以,本文将6月22日下午源于皖南、迅速向东发展,傍晚前后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导致上海狂风暴雨的中尺度辐合天气系统定性为飑线MCS.强风暴从16时38分(北京时)开始影响上海西界青浦,到17时13分到达上海东界南汇,历时35分钟.上海市雨量以金山兴塔53毫米最大,暴雨主要集中在20分钟内发生.雷雨大风以中心城区重庆北路23m/s为最大,比雷雨提前5分钟到达,持续时间4分钟. 近年来,非常规气象资料的迅速开发和积极应用,尤其是卫星云图、雷达探测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和闪电定位的业务投入,为短时预报和预警信号的发布中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区域联防信息和由上海中心气象台开发,于2005年上半年开始投入业务的华东雷达拼图信息,在6月22日的强天气发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2日15时10分值班预报员得到苏州气象台的反馈信息:”宜兴已出现18m/s雷雨大风,南京1小时雨量达25毫米.”该实况报告增强了预报员发布强对流天气的信心,并及时向全市台站作实情传达.上海中心气象台及时决策,并于15时50分同时向市领导、重要用户和社会公众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发出后,上海西郊于16时38分开始受到强风暴影响,预警时间48分钟,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于17时09分开始受到影响,预警时间69分钟,东郊预警时间83分钟. 可见,这是一次突发性强风暴天气过程,由于中、短期预报准确,短时监控到位,联防落到实处,在得到重要反馈信息后能快速作出准确的决策,立即启动发布预警信号,具有较好的社会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雷达拼图的应用和区域联防信息的作用.

强风暴 雷达拼图 联防信息 预警信号 天气预警

陈永林 王慧 曹晓岗

上海中心气象台,200030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成都

中文

583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