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非常规气象资料分析

2004年6月7日15到18时前后,河北省衡水市发生了一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这次强对流天气伴随扬沙、大风、雷暴、以及短时强降水等.飑线经过之地风向突变、风速剧增、温度骤降、湿度增大. 500hPa在沧州有一低涡中心,从辽东半岛经衡水到山西南部为-NE~SW向切变线,有一最大风速为20m/s的急流核,切变线南侧为风速16m/s以的上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南一带也有20m/s的急流核存在.700hPa也有切变线配合.在6月7日14时的地面图上,在北纬40度附近,唐山中南部有一条弱冷锋. 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唐山南部产生后,在高空较强东北气流的引导下经沧州快速向西偏南方向移动,横扫衡水个县市,可以说是卷土重来,并且该过程出现在天气图间隔之间,根据常规资料进行短时预报具有一定的难度. 卫星云图上,13时在500hPa急流核右前方,地面弱冷锋锋前的唐山南部激发出一对流云团,14时在黄河入海口也有一对流云团生成,15时在两对流云团连线的中间沧州的海兴、盐山一带出又有新的对流云团出现,16时三对流云团合并成一块大的对流云,17时开始影响衡水,18时~19时云团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逐渐离开衡水,对衡水的影响结束.对流云团诞生于逗点头部气旋性切变较大的地方.大风不象降水发生在云团控制时,而是发生在对流云团逼近时. 根据根据闪电频次变化图可以看出,地闪的高频次值集中于13~15时,而13时闪电频度出现跃增,由180次/小时左右增至375次/小时以上.16时以后,地闪频次骤降,但云闪频次骤增,这预示着系统由发展成熟阶段逐渐减弱.在整个天气过程中,地闪占主导地位.从雷电的极性看,整个过程中负闪居多. 雷达回波分析发现14∶05在河北省东部和东北部生成三个风暴单体.15∶08三个单体风暴发展回波核中心强度已经达到60dBz,沧州附近的雷暴单体已经具有弓形回波的雏形.15∶26原来的三个雷暴单体逐渐合并成带状的雷暴群,并有小的新雷暴单体生成,并继续向西南方移动.16∶05带状雷暴群继续向西南移动,弓形回波特征更加明显,且其凸起部分正对衡水中部,和地面大风区对应.由径向速度图可以看出,由14∶05的速度图上弓形的零速度线推断出衡水还处于发散的流场中,16∶05分,衡水附近出现逆风区,逆风区的位置和地面大风区的位置基本相当.由回波顶高度回波发现衡水天气发生时回波顶高度在10km以上,且回波顶大值中心呈带状分布,反映了多个雷暴单体的带状排列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低涡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从红外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来看,这次飑线过程属于断续线型.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雷达上形成比较典型的弓形回波、逆风区,和地面大风区有较好的吻合。

低涡切变线 强对流天气 飑线 闪电定位 弓形回波 逆风区

王莉萍 崔晓东 陈瑞敏 常英

河北省衡水市气象局,衡水,053000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成都

中文

586-587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