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北京地区大风天气分析
大风不仅是影响航空兵活动的重要天气因子之一,也是一种具有较大破坏性的天气,作好大风的预报不仅对于空中飞行活动意义重大,对于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3月北京地区出现了4次较大的系统性大风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部队机场气象资料,以及空军航空数值预报系统预报产品,重点针对3月23日这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各种物理量(包括气压要素梯度、24小时变压、变温、变高、垂直速度、温度递减率、风随高度变率等)的诊断分析,找出大风出现过程中各种物理要素的变化规律,然后以此规律为基础进行大风试预报.结果表明: 1)这4次较大的系统性大风天气都是由于中纬度高空槽在东移过程中加深,或发展为东北低涡,使得东亚地区中高纬度地区径向度加大,南北空气交流加剧所致;地面则表现为强大的蒙古高压南下,在华北地区形成较大的气压梯度;大风的强度与急流之间有较好的关系. 2)以3月23日的大风天气过程为例,分析大风出现期间各种物理要素的变化情况.①大风出现时段和气压梯度的峰值区以及925hPa和850hPa的位势高度梯度的峰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当气压梯度大于9(位势什米/10个格距),925hPa的位势高度梯度大于70(位势什米/10个格距),850hPa的位势高度梯度大于82(位势什米/10个格距)时就有可能出现大风.②500hPa上24小时变温与大风出现的时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24小时变温在负7度以下时就有可能出现大风.700、500 hPa的24小时变高与大风出现时段的配合相对于1000、925、850 hPa要好一些,即在700、500 hPa的24小时变高达到最小(绝对值达最大)的前后有可能出现大风.③850hPa和700hPa之间的温度递减率在大风时段均在0.7℃/百米以上,14时和17时达到 0.9℃/百米左右,说明当时在850hPa和700hPa之间大气接近于干绝热,大气的斜压性比较强,有利于高层的动量向低层传播.④大风出现前高空有争流,低空没有急流,大风出现时低空急流出现,低层风速迅速增大. 3)结合标准等压面上输出的风和温度递减率制作的地面大风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系统性大风天气 天气过程 物理要素 变化规律 大风预报 北京地区
刘建忠 张秀丽 洪凯
空军气象中心,北京,100813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7-15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