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顶折叠与北京地区夏季雷暴和大风天气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本文利用NCEP 1°×1°、每6小时一次的分析场资料,统计分析了2004~2005年夏季(5~8月)期间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北京地区发生雷暴和大风的关系,统计表明,二者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当北京地区对流层顶高度降低达到一定标准(≥20hPa)后(本文称对流层顶折叠)发生需暴和大风的可能性较大,基本准确率可达78%,但北京地区发生雷暴并不意味着对流层顶高度一定下降;沿116°E剖面图显示,在30°N~50°N之间对流层顶高度变率较大,易发生对流层顶折叠现象;通过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强雹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或发生中,来自对流层内部高空强冷空气的侵入直接导致了不稳定层结的加剧和上升运动的加强,而对流层顶高度则缓慢升高,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大量积云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大气垂运动的强迫抬升以及对流层顶高度日变化等原因有关;在强对流天气结束阶段,位于对流层中上层的干暖空气和弱上升运动,直接造成了垂直方向上温度梯度明显减少,从而为温度直减率达到对流层顶标准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导致对流层顶折叠.
对流层顶折叠 高度变化 夏季雷暴 大风天气 对应关系 北京地区
申红喜 张庆红 梁爱民 刘开宇 李秀连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民航北京气象中心,北京,10062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民航北京气象中心,北京,100621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3-121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