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转移相关基因与肺癌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研究
CT的出现使得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但简单的CT征像不能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及其恶性程度.分子生物学因素如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血管生成肺癌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决定肺癌的生长方式、形态特征、恶性程度、复发和转移.而由肺癌生物学行为所决定的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从而使得探讨影像学与肺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可能,并有助于解除肺癌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方法,依据影像表现与分子生物学因素的关系,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及预后,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目的:探讨VEGF、NM23基因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理生理学特征和CT影像学征像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47例肺癌组织组织中的VEGF、NM23表达水平.采用SOMATOM PLUS 4型螺旋CT机,进行螺旋扫描(collimation 10 mm, pitch 1.0 ,重建重叠率20%,重建层厚7mm)和高分辩扫描(层厚1mm,间隔3mm);矩阵512x512., KV 120 ,MA 240.,摄片备用. 结果:1、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鳞癌与腺鳞癌)、分化程度(中与高分化)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NM23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VEGF与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腺癌与鳞癌、腺鳞癌)、分化程度(低分化与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状态, P-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0.05),NM23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P-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0.05).2、VEGF表达水平在有深分叶征、空洞坏死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深分叶征、空洞坏死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与毛刺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肺门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NM23表达水平在有深分叶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深分叶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与毛刺征、空洞坏死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肺门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肿块大小在有深分叶征、空泡征、支气管征组显著高于无深分叶征、空泡征、支气管征组(P<0.05),而与毛刺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肺门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3、VEGF与NM23表达水平呈负相关(<0.05),其余任意两组之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肺癌中癌基因、抑癌基因与肺癌CT征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深分叶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表明肺癌的恶性程度高.
肺癌 肺肿瘤 肿瘤转移 CT征像 肿瘤诊断 癌基因 抑癌基因
车国卫 白汉林 周清华 刘伦旭 张世雯 刘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心外科 河南省胸科医院放射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705-713
200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