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谷氨酸发酵工艺的进展

我国谷氨酸发酵在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一直沿用亚适量生物素工艺,以淀粉原料或大米为碳源,至80年代后期以甘蔗糖蜜或甜菜糖蜜为原料的生产厂采用高生物素发酵工艺,前期加表面活性剂(吐温)或青霉素控制,在2000年又有温度敏感型菌种投入生产,前期温度32~34 ℃为长菌期,提高温度至37~38 ℃则不长菌而产酸.现国内谷氨酸发酵三种工艺并行,而对不同工艺的评价在于节能降耗,节能的关键为发酵过程搅拌通风的总耗电量,即每吨发酵谷氨酸所耗的Kwh总量.本文介绍谷氨酸发酵工艺类型,流加糖工艺要点以及判定发酵液质量应测定的项目。

谷氨酸发酵 生物素发酵 表面活性剂 节能降耗 流加糖工艺

冯容保

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02年全国发酵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展示交流会

杭州

中文

43-44

200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