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酶(抗凝溶栓)制剂的进展及其评价
蛇毒是自然界酶的丰富宝库,目前在各类蛇毒中能够提取到的酶达30余种.远在中国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等疾病的叙述. 国外60年代由Reid和Esnoff从马来西亚蝮蛇的蛇毒中,分离、提取出”类凝血酶”的单体.1978年经联合国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类凝血酶”Ancrod.国际市场相似制剂的专利商品有10多种,如Batroxobin(美)Defibrol(英)Defibrase(德)Stago(法)Richter(瑞士)Pentaphairm,Kramer(荷兰)等,当时因蛇毒资源有限,价格都非常昂贵.1987年日本学者利用先进的检测方法(PA,PA1),测出Batroxobin制剂,有间接纤溶活性.并通过完全闭塞的血栓模型证实Batroxohin可使闭塞动脉再通.90年代初中国进口了Batroxobin,很受欢迎. 国内70年代先后有人开始从事蛇毒酶的提取研究,1982年管利丰等提出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报告.88年肖长华等由尖吻蝮蛇提取凝血酶样酶,并做了纯化和理化特性的测定,80年代里先后有昆明杨靖华、辽宁中国医科大学郝文学、清原覃公平等,分别由不同的蝮蛇蛇毒中,分离、提取出去纤酶、精制抗栓酶、清栓酶等.应用到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抗凝溶栓效果.本文介绍 蛇毒酶(抗凝溶栓)制剂的进展及其评价。
蛇毒酶 抗凝溶栓制剂 类凝血酶 提取纯化 精制抗栓酶
郑贵元 池明宇
沈阳血栓病研究所 全国中医血栓病医疗中心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55-56
200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