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基因分型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1998年以后确立的新病种;此前,大多数GIST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1983年Mazur和Clark首次应用胃肠道间质瘤(GIST)名称,因为当时考虑平滑肌瘤的病例,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未找到平滑肌的分化,同时免疫组织化学也未见平滑肌的标志物.当时提出的GIST实际上是一种无任何特有标志物的肿瘤.直至1998年,Hirota和他的同事发现胃肠道间质瘤表达KIT蛋白(CD117),CD117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并证实KIT蛋白表达,是由c-kit原癌基因发生了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c-kit原癌基因定位4q11-12,编码KIT蛋白(145 000,干细胞因子受体),属酪氨酸激酶家族.所谓c-kit基因获得性突变,是指基因异常导致受体功能异常,在无配体(干细胞因子)结合的情况下,c-kit编码的KIT蛋白仍然能保持持续的自身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改变正常的增生/凋亡等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这一设想随后经许多研究者所证实.1998年以后,GIST具有了自身的特定的标志物KIT蛋白.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以及许旺瘤明确区分开,并成为胃肠道间质发生的最常见肿瘤.与此同时,研究者陆续揭示c-kit基因的突变位点,见于第11、9、13和17外显子.其中第11外显子最常见.大多数GIST在基因水平上检测到上述4个外显子其中之一的突变点.GIST病种的确立是建立在疾病分子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基础上,反映当代实体瘤研究的典型模式.2003年Heinrich等又发现部分GIST存在有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PDGFRA基因编码另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A基因突变见于CD117阴性,无c-kit基因突变病例,本文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基因分型。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基因分型 KIT蛋白
吴秉铨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100083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6-7
2006-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