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1982年,Knook等成功地分离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目前认为,HSC在肝纤维化的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慢性损伤因素(如病毒性慢性肝炎、酒精等)的持续作用下,肝内大量分泌细胞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有肿瘤生长因子(tumor growth factor-β,TGF-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可使静止的HSC活化、增殖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于肝组织.同时,细胞的表型也向成纤维样细胞转变,组织学上表现为细胞内维生素A脂滴减少,细胞多极化,细胞浆内微管微丝增多.功能上除产生大量的ECM之外,还具有趋化性和收缩性.由于HSC在肝纤维化中的特殊性地位,许多研究肝纤维化的学者都将目光集中于HSC,因而体外分离、纯化和鉴定HSC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HSC比重与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接近,且易与肝细胞相吸附,导致分离及纯化较难,使之局限于肝原位组织、形态学的研究.近年来肝星状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有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亦出现多种改良的HSC鉴定方法,本文予以综述。

肝星状细胞 细胞分离鉴定 细胞培养 大鼠模型 肝纤维化 HSC鉴定

石巧娟 戴方伟 贾丹梅 萨晓婴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13

国内会议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桂林

中文

246-249

2006-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