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灵敏度DSC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的发展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热流型DSC基于Boersma原理(1955年):仪器的热阻与样品无关,因此热流可以定量测定.功率补偿型DSC基于Watson和O”Neill在1963年提出的原理,测量输入到样品和参比之间的功率差. 无论是功率补偿型还是热流型DSC,一般都是采用两对热电耦的设计为基础来制造的,即样品面和参比面各用一对热电耦.这需要较大的放大器增益和时间常数平滑来降低噪音.这种结构对于有效突破DSC灵敏度(信/噪比)的局限带来了困难.可以说,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DSC在灵敏度方面一直没有获得质的飞跃. 这种情况的改变是由于梅特勒-托利多高灵敏度DSC传感器HSS7的出现.美国<R&D杂志>(R&D Magazine)2006年9月版宣布,配置HSS7的DSC823e差示扫描量热仪由于其在灵敏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而获得了2006年R&D100热分析仪器类大奖.该奖共分16类,热分析仪器是其中之一.R&D100奖每年颁发给100个当年在技术领域代表着最重大进步的新产品的开发者.获奖产品完全由独立专家评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高灵敏度DSC 溶菌酶 液晶 HSS7传感器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 热电耦 热分析仪器
陆立明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1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12-113
2006-12-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