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价心室间协同性对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心室间协同性对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 方法:观察对象:正常组(n=12,平均年龄54.5±10.7),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n=9,平均年龄59.4±18.9),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n=4,平均年龄67.1±17.1),右心起搏组(n=10,平均年龄70.3±9.68)共4组,应用GEVivid 7 dimension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方法检测QRS波宽度、各腔室内径、每分输出量(CO)、主动脉瓣收缩期血液流速达峰时间(AT)、肺动脉瓣收缩期血液流速达峰时间(PT)、肺动脉瓣收缩期血液流速达峰时间与主动脉瓣收缩期血液流速达峰时间之差(dT)、左右心室射血前期(PEP)和射血时间( )ET及其比值PEP/ET等指标.观察指标中QRS波宽度:RBBB组(118.9±15.3 ms)、 LBBB组(117.5±23.1 m/s)、起搏组(123.2±31.6 m/s)均较正常组延长(分别P=0.0003,P=0.0007,P=0.00005).以上时间参数均采用线性心率校正. 结论: ①QRS宽度与心室间传导阻滞无显著相关,说明存在其它重要影响因素,如:心室内传导阻滞及其传导路径不同. ②心室间协同性与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LBBB与心脏解剖结构重构可能存在某些关系.上述发现提示CRT治疗应以顺序兴奋左心室为首要目的.
心室间协同性 左室结构 功能重构 超声心动图 心脏解剖
左明良 尹立雪 李春梅 罗安果 李爽 王珊 余洋
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成都,610071
国内会议
四川都江堰
中文
279-284
2006-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