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中海水淡化高盐度尾液排放的试验研究
近年来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和海水淡化处理成本的显著下降,海水淡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出于环境保护考虑,保证海水淡化后产生的高盐度尾液能够迅速与受纳海水掺混的排放口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实践中广泛采用的形式是圆形倾斜淹没式排放,而之前的研究建议倾角设计与水平方向成60°为最佳.但伴随60°倾角的射流上升高度相对较高,可能不适用于排放入浅海海域.本课题应用先进的粒子图像测速(PIV)和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在实验室模拟较小角度(30°和45°)的排放,从而研究其掺混及稀释特性.通过实验数据整理得到相应的最大上升高度,碰撞点水平距离,碰撞点稀释度等属性,从而为浅海区的海水淡化高盐度尾液排放的工程设计以及相关规定的制定提供参考.
海水淡化 尾液排放 粒子图像测速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邵冬冬 罗永强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新加坡,639798
国内会议
宜昌
中文
159-166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