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保效应动态变化研究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陡坡开垦、耕作等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是该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坡耕地退耕及其林(草)植被重建与恢复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 植被作为控制侵蚀发生的重要生物措施,大量文献集中在植被类型及其不同结构层次(包括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系统或整体的径流、侵蚀效应,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功能的比较也有大量的研究结果.但普遍的、长期存在的植被种类结构单一、成活率低和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植被恢复重建前景及其水土保持效应受到很多质疑,并引起植被重建和恢复方略的讨论.现有研究或囿于降水观测时间或模拟降水次数的限制,减流、减沙效应水平及其随时间动态变化过程分析存在不足.本文通过自然降水条件下径流小区试验,以坡耕地为对照,连续14年同步观测人工乔、灌、草植被和自然草地的径流泥沙,基于各土地利用类型减流、减沙效果差异及其时间(季节、年度)变化趋势的研究,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及其较长时间水土保持功能的预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水保效应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
黄志霖 陈利顶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国内会议
西宁
中文
249-257
200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