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农用车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勤劳致富的需求,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当时主管农用车的机械工业部农机工业局根据农村的道路条件,村道田间作业的特点,农作物散、乱、鲜活、批量少的特点,以及农民购买力水平,确定发展农用车必须走”三中一高”路子(中间技术、中低速度、中小吨位、高通过性)和较低价位等特点. 所谓中间技术,介于拖拉机与汽车之间挡次,主持开发比拖拉机要舒适,主要反映在人机工程和避震外观上;中低速度定位在三轮农用车限40公里每小时,四轮农用车限50公里每小时;中小吨位是指三轮农用车限0.5、0.75二个型谱,四轮农用车限0.5、0.75、1、1.5四个型谱;最小离地间隙必须达200 cm以上,这叫高通过性.而且价位普遍较低,很适合当时农村的购买力.80年代至90年代,全国生产农用车的厂家风起云涌,由最初的东南沿海几个省份十几家生产,后逐步发展到北方和西部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其它各省,最高达246家.产量也连年翻番,1999年达到320万辆.其后逐年减产,现在维持在年产200万辆水平.
农用车 中间技术 低速汽车
张永芝
杭挂机电有限公司
国内会议
江苏镇江
中文
578-579
2006-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