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观察液溶气体分子形成鲜空化核的可能性
液体的实际抗拉强度总是远低于理论值.一般认为,原因是液体内存在某种”弱点”,受拉时液体首先在这些弱点断裂.一般又认为,比较普遍的弱点是液体中大量已成形的微小气泡,这些空化核所以能够生存在液体内而不消失,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液体内悬浮着大量的固体微粒,在这些微粒的缝隙里,以及在装载液体容器的璧的缝隙里,微小气泡藏身而不灭;其二是微小气泡可能在表面形成有机保护膜. 近年来我们采用改进的刹管法对空化进行研究.工作中发现,当在液体中溶入气体时,对某些液体如乙二醇会出现所谓”双态”现象”2”.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因此我们分阶段地首先研究液体内含气量对大空化气泡亮度的影响,这个研究逐渐演变为寻求液体内含气量对气泡核出现时拉伸阈值的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初步显示,溶气分子本身有可能是液体的直接”弱点”.本文报道我们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以及我们的解释尝试.
液溶气体分子 鲜空化核 刹管法
应崇福 李超 徐德龙 邓京军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163318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53-254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