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胸膜病变(恶性79例,良性40例)患者的CT检查资料, 评价CT对良恶性胸膜病变尤其是MPM与其它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胸膜病变侵犯纵隔内结构、膈肌及胸壁等CT征象仅见于MPM 与其它恶性胸膜病变(OMPD)。环绕形胸膜增厚在MPM、OMPD的发生率分别为52﹪、20.4﹪,良性胸膜病变(BPD)则无一例出现此征象。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在MPM组占92﹪,而OMPD和BPD分别为37﹪和5﹪,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节状胸膜增厚、胸膜增厚大于1cm在MPM与BPD之间及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MPM与OMPD之间的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叶间胸膜不规则增厚在MPM与OMPD之间以及MPM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膜病变侵犯纵隔内结构、膈肌及胸壁等CT征象一旦出现则强烈提示恶性胸膜病变;结合胸膜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纵隔的关系,尤其是环绕型胸膜增厚有助于MPM与OMPD及BPD的鉴别;结节状胸膜增厚、胸膜增厚大于1cm可以作为MPM与BPD之间、OMPD与BPD之间的鉴别指征之一,但不能作为MPM与OMPD的鉴别指标;叶间胸膜不规则增厚和纵隔胸膜受累则是恶性胸膜间皮瘤区别于其它良、恶性胸膜病变的特点。

恶性胸膜间皮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扫描 鉴别诊断 CT诊断

罗良平 林志超 陈金城 王自能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2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镜室 广东广州 510632

国内会议

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2005-06-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