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奇的单组分水杨醛亚胺基中性镍(Ⅱ)催化剂的合成与乙烯聚合行为

在过去的十年中,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的研究中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前过渡金属相比,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较低的亲氧性和对杂原子的高忍耐性。1995 年,Brookhart 的基于α -二亚胺配体的阳离子Ni,Pd配合物发现,是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尽管α -二亚胺配体的Pd 配合物-MAO 体系对乙烯均聚呈现极高活性,然而,由于它是阳离子活性中心,这使得极性单体与α -烯烃的共聚较难实现,即使可以共聚,条件也十分苛刻。因此,许多中性Ni 催化剂被大量研究以突破这种局限”1”。1998 年,Grubbs 小组报道了一系列的水杨醛亚胺基的中性镍催化剂在没有任何助催化剂存在下,对乙烯呈现较高的聚合活性,并且能在多种极性溶剂存在下共聚乙烯与极性单体。这使得中性镍催化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在这类催化剂中,配体水杨醛亚胺酚氧官能团的邻位必须有一个大的取代基(如9-蒽基,菲基),否则催化活性很低甚至没有。然而,从合成上来讲,在水杨醛骨架上引入这样的大取代基步骤复杂,产率低,且原料昂贵。

水杨醛亚胺 中性镍 乙烯聚合

胡涛 李悦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2

国内会议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北京

中文

2005-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