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科技手段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
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分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分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分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本文所阐述的古玉的次生变化是指秦以前的古玉,包括齐家文化的古玉器、红山文化古玉器、三星堆古玉器.作者对其中一件完全白化了的玉立人(高38cm,重1.1 kg)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此件玉立人的白化作用结果是,原先的透闪石经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最后转变为次生蛇纹石(即利蛇纹石),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了由透闪石转化成利蛇纹石是个渐变的过程.这一发现证实了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由以上不同地区(沙漠、半干旱地区与地下水充沛的地区),古玉的次生变化可以看出,对古玉次生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埋藏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有的只发生褪色作用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有的不但发生褪色作用(白化),而且矿物成分不同了(即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学科参与文物的鉴定对提高我们文物鉴定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使文物鉴定工作走上正轨.
古玉鉴定 红外光谱 电子显微镜
张如柏 张玉玉 常嗣和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成都,610059
国内会议
云南香格里拉
中文
62-66
2006-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