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南港枯季河床沉积物和沙波发育与安全航行水深研究
基于1997年、2002年、2006年长江河口枯季河床表层沉积物、沙波形态和水动力因子等参数的三个航次现场观测仪器、方法和实测数据,就长江河口枯季南港河床沉积物及河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双频测深仪、卫星定位仪、旁侧声纳等现代化测量仪器同步联用,对长江口沙波发育特征进行高分辨率定量观测,技术可行并行之有效;(2)枯季长江口南港河床沉积物粒度组成由上游至下游逐渐细化,分选性变差;(3)沙波波高一般为0.2~1.31 m,平均为0.47m,波高沿程向下游递减幅度较波长为大.枯季南港沙波一般分布于吴淞口至中段121°44.5′E细砂、粉砂质底床区间,呈逐年向下游扩大的趋势,为顺直状形态,对称性较好,且发育尺度由西向东逐渐变小;(4)2006年在南港下段粘土质粉砂沉积区,沙波表面由一层10-20 cm近床面跃移运动的较不均匀细颗粒泥沙包覆,该河段应为枯季南港沙波趋于消亡的过渡区域;(5)枯季波高变化而引起的航道安全水深变化影响较小.
枯季 长江口 沙波发育 表层沉积物 安全航行水深 现场观测
李为华 程和琴 李九发 李茂田 陈建勇 付桂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国内会议
桂林
中文
277-282
200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