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津灌区末级渠系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
河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为311m3,每公顷水资源量为3120m3,属极度贫水区.农业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74%以上),但用水有效率仅有25~40%,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巨大.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增效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且对河北省建立节水型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石津灌区初建于1948年,位于河北平原中南部,是国家大Ⅱ型灌区、河北省最大的渠灌区.灌区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改造,目前工程控制面积4144 km2,耕地面积435万亩.灌溉渠系包括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6级固定渠道1.4万条,总长1.08万km.受益范围包括衡水、邢台、石家庄三个市十四个县的108万人口,主要受益县(市)都已列入国家重点粮棉林果基地. 灌溉农田渠道防渗,硬化改造末级渠系,无疑成为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丰收增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改善了工程条件、提高了灌区效益、促进了灌区改革,深化了灌区服务”三农”的职能,推动了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稳定.本文内容包括: 一、石津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管理现状 二、末级渠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运行情况 三、末级渠道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四、加快末级渠道建设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五、末级渠道建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石津灌区 渠道建设 农业结构 农业现代化
李国章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
国内会议
河北邯郸
中文
203-206
2006-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