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质量调控对策研究

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全面发展,而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导而进行的.在只看到经济效益,一味地追求高经济利润为主要目的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投入能促进高产的人工合成制剂,而忽略了其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转变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种植业结构,协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三效益”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不断引入新物种和新技术.这些物种和技术的引进,从一方面看,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新物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量农药化肥的增加,不但对作物本身的质量产生了影响,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新物种、新技术的引入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让结构调整与质量控制上同步进行,达到同步调优的目的.本文研究启东市种植业结构的特征,农田投入结构的变化特征,种植业生产格局与质量安全协同控制。
种植业 农业结构调整 质量调控 农业生态 农田投入结构
沈新平 袁圣菊 龚丽萍 顾丽
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225009
国内会议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江苏无锡
中文
261-265
2006-04-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