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思路——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油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54年,从”生、储、盖”油气藏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分析和预测,该盆地蕴藏大量的油气资源量.然而,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所探明的油气储量与预测的资源量相距甚远.问题的症结很可能是理想的岩性储集层占该区地层剖面的比率很小,按常规的油气勘探思路收效甚微,寻找裂隙性储集区,可能是实现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半个多世纪油气勘探实践,主要是通过地震反射剖面,将柴达木盆地储油构造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两断夹一隆”,其中的”两断”一般解释为高角度逆冲断层.问题是这些根据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的陡倾高角逆冲断层,与断裂理论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不相容.油泉子构造野外考察查明,该构造南北两翼并不存在大规模的贯通性断层,而是陡倾斜的共轭膝褶带.本文讨论膝褶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摩尔-库伦准则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油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柴达木盆地 油气勘探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油田构造 油气聚集

郑亚东 关平 莫午零 张文涛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国内会议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南京

中文

465-467

200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