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对秦岭花岗岩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质疑——与卢欣祥先生商榷

本文是对秦岭花岗岩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质疑,卢欣祥先生在他的多篇论著及主编的秦岭花岗岩大地构造图中,对秦岭花岗岩的类型划分提出两种意见:第一是俯冲型花岗岩、碰撞型花岗岩、陆内花岗岩、A型花岗岩碱性岩和环斑花岗岩;第二是浅源深成型、深源浅成型、深源深成型(A型)和幔源浅成型.这里至少有三点值得商讨.在第一种意见中划分类型的标准不统一,把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和花岗岩的岩性命名放在一起是有失统一的.第二种意见的四种成因类型值得商榷的地方更多,按卢文理解”源”意指花岗岩(浆)初始形成的部位或深度,”成”意指岩浆岩就位的地方,卢文对”源”、”成”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划分的标准;其次是卢文对四种类型形成的深度分别是0---12、12---30、30---40、>40---50 Km,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而且与秦岭的实际相差甚远.例如,作为广泛分布在秦岭造山带的”浅源深成型”花岗岩,不论其成生或侵位在0---12Km都是不可能的;又如深源浅成型与深源深成型的两处”深源”的深度为什么不同?在豫西”浅源深成型”与”深源浅成型”的分布有一定的距离,比较两者的侵位深度有一定的难度,但在陕西的金堆城-黄龙铺一带二者是同处在一起的,且时代相同,二者的侵位深度并没有什么不同;再次是作为深源深成型(A)也与秦岭的实际情况不符。

秦岭花岗岩 岩石成因 大地构造 花岗岩类型 岩性命名

杨志华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国内会议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南京

中文

178-179

200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