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概况及发展

70年代前,我国润滑油质量档次不高,机械工作条件较缓和,不易暴露基础油质量对成品油性能造成何等影响,因而质量标准上仅控制几个质量指标,并认为对成品油性能起主要作用的是添加剂,集中力量搞添加剂合成工艺及其配方的研究成为提高成品油质量的主要途径.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节能环保为主题,对发动机设计不断更新,要求润滑油对发动机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要求降低燃油消耗,延长润滑油换油期,满足严格的尾气排放要求等,用常规基础油通过改变添加剂类型和数量的方法已达不到使用要求,如满足目前使用的API SL/ILSACGF-2、PC-7必须使用Ⅱ类基础油调制,满足刚投放市场的GF-3、PC-9规格必须使用Ⅲ类基础油调制.因此随着油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及基础油加工工艺的进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好的基础油无法生产出高档次的润滑油,尤其像以大庆石蜡基原油生产的基础油调制的内燃机油在MS程序ⅢE上的表现明显差于别的基础油,这说明基础油除了其规格上的理化指标外,其组成对油品性能影响很大。本文研究基础油在成品油中的作用,国内外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Ⅱ/Ⅲ类基础油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润滑油 润滑油基础油 添加剂 石蜡基原油 油品性能

毛丰吉 刘中大

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

国内会议

中国石油润滑油科技情报站2001年年会

北京

中文

124-129

200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