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小学生慢性病危险因素营养干预研究

不良膳食行为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小学生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用健康促进策略对柳州市三所中小学校611名中小学生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营养干预. 通过对干预前、干预措施实施1年及强化干预3个月后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膳食结构进行调查、比较及评价.结果表明:实施干预后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由5.69分提高到8.18分,提高了30.44%.对基础营养知识,及与慢性病有关的膳食营养知识的正确认识率提高.零食总体消费变化不大,部分零食消费发生改变,冰淇淋,果冻消费下降,酸奶消费下降.每天吃早餐人数由81.43%上升到88.81%,早餐种类向多样化发展,早餐只吃一类食物的学生由43.65%下降到31.91%,尤其只吃谷类食物(主要为米粉、螺蛳粉)的下降明显,由40.72%下降到29.28%,早餐吃三类食物即谷类、肉蛋类、奶制品豆制品相结合的学生增多,由22.15%上升到32.57%.市场上充足的鲜奶及豆奶供应有利于牛奶,豆制品消费上升:每天吃牛奶的人数由35.48%上升到40.13%,吃豆制品的人数由29.04%上升到49.08%.中小学生平衡膳食知识的增加使偏食,不吃某种食物的现象改善.本项研究对应用健康促进策略开展学校营养干预方式进行探索.

营养干预 健康促进 中小学生 营养知识 营养态度 营养行为

刘玉芬 薛安娜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国内会议

达能营养中心第三届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107-116

2000-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