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
真空预压法最早是瑞典皇家地质学院杰尔曼教授(W.Kjellman)于1952年提出的,随后,有关国家相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因密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又未研究出合适的抽真空装置,故不易获得和保持所需的真空度,因此未能很好地用于实际工程,同时,在机理研究方面也进展甚少.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对该法进行过研究,也因同样的原因未能在工程中使用. 根据港口发展规划,我国从1980年起从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弄清机理、提高加固效果和推广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85年通过了国家鉴定,获得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鉴定评语为:”该法在国内首次应用于大面积软基加固并获得满意的技术经济效果,技术可靠,有新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真空度和大面积加固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膜下真空度达610~730 mmH g柱,相当于81.3~97.3 kpa的等效荷载,历时40~70 d,固结度达80%,承载力提高到3倍.目前单块薄膜面积已达3×104 m2,已在4×106 m2工程中使用,得到满意效果.为了满足某些使用荷载大、承载力要求高的建筑物需要,1983年起开展了真空一堆载联合预压法的研究,开发了一套先进的工艺和优良的设备,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真空和堆载的加固效果是可以叠加的,已在1×106 余m2软基上应用,取得满意结果.该法已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外国同行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创造了奇迹.为提高加固效果和缩短周期,从1988年起开展了真空一电渗联合加固的模型试验.发挥了两者各自的优势,其强度为真空预压的2~5倍,工期可缩减21%.为适应不同工程的需要,已将该法移植至含水量为100%以上的超软地基中,开展了超软地基的真空预压法研究,开发了一套适合于超软地基的施工工艺和设备.1986年在某新吹填的超软地基加固工程的国际招标中,该法以廉价优质一举夺魁,为祖国争得荣誉.现该法已在8×105 余m2超软基中使用,效果良好.为扩大使用范围,又开展了水下真空预压法的研究,开发了一套相应的设备和工艺,获得比陆上更好的加固效果.真空预压具有加固效果好、工期短、造价低、施工方便、适应范围广、真空一堆载的加固效果可以叠加等优点.故自1982年开发以来,深受各界欢迎.加固面积累计达4×106 m2以上.加固工程遍布港区陆域、仓库堆场、堤坝护坡、机场跑道、高速公路、市政建设、房屋地基等领域,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拟从提高加固效果、改进工艺、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完善,以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
真空预压法 软土地基 加固效果
叶柏荣
上海港湾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27-134
2002-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