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形势和雷达回波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库尔勒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通过对2006年5月3日(简称”503”)和7月17日(简称”717”)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和雷达回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两种不同形势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为今后本地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雷达监测、防雹减灾提供了依据.2006年5月3日傍晚21时左右,受500hpa锋区波动和南支槽系统的相互影响,新疆库尔勒市南部及尉犁县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冰雹持续时间达15分钟左右,冰雹最大直径为2.5~3厘米,造成部分棉田受灾,经济损失较大.2006年7月17日晚22时前后,受高空深厚中亚低槽以及地面强烈发展的暖槽共同作用,库尔勒及其周边地区再次出现了雷雨大风、短时强降雨,强降雨持续了约2个小时左右.由于采取措施得力,为出现明显灾情;强对流天气只对本市的部分道路造成了短时的积水,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影响不大.从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对比分析来看,无论是底层的偏东低空急流、地面冷锋强度、假相当位温的湿能舌、涡度、散度等物理量特征,”503”过程均比”717”过程来得要强一些. 对比两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强度回波演变图上看,”503”过程的雷达回波是一次较为典型的强的单体风暴,也可称之为”超级单体风暴”.在整个雷暴云的发展过程中,雷达回波的形态基本上没变,回波结构密实、边界清晰、棱角分明、呈块状结构,始终保持为一个椭圆状的回波单体.5月3日傍晚20:20时左右开始,在库尔勒天气雷达站的西南侧出现一个中心强度超过58dbz的风暴云,风暴单体尺度东西长约190km,南北宽约90km.风暴单体的最大回波强度在70~94dbz(最大回波强度异常之大).而 ”717”过程是一次多单体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7月17日下午19~21时,库尔勒雷达站西部探测防区内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合并及传播.21时前后,呈3对排列的雷达强对流回波带渐渐转变成一支排列的强对流单体核,通过对流单体的移动、传播、合并形成一个较大的风暴单体群,风暴的最大回波强度在60~95dbz,这个多单体风暴群维持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晚约22:00时前后,该风暴移至雷达站附近时,风暴中心强度突然减弱.由于库尔勒市人影办对此风暴实施了人工消雹,故可以解释强风暴突然减弱的原因;同时风暴云仅仅引发了短时的雷暴和强降雨,未出现灾情,也是一次对人影作业效果的有力证明.从风暴的径向速度图像演变上对比,2次过程中,和灾害性天气相对应的速度产品上均表现出了”逆风区”,即至少存在风向的突变.另外不同的是:5月3日21时左右,在距RDA的西南30km处,可见一气旋式辐合明显,旋转强烈的中气旋存在,且其径向速度图上还产生了类似”三体散射长钉”样的突出部分,说明强对流极为旺盛.总之,无论从雷达回波强度和速度图像演变看,”503”过程都要比”717”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强度要强. 通过2次过程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1)”503”和”717”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新疆天山南麓库尔勒地区2种典型天气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它们相同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深厚的低槽、锋区切变、西南急流、锋面等,但强度和位置及结构上表现有差异.和”717”相比,”503”过程携带更强冷空气的冷锋与辐合线2个系统叠加是非常有利的触发条件,是造成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2)2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回波的最大反射率在60 dBz以上,且回波最大强度异常偏高,最大可达95dbz.”503”过程是一个较为密实的超级单体风暴,而”717”则是一次多单体风暴的发生演变过程,同时又有人工影响天气的参与,”717”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强度远不如”503”过程强. (3)在速度产品上,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都和具有强辐合的”逆风区”相对应,但”503”过程中的中气旋更明显,而”717”则不明显.
多普勒天气雷达 回波特征 强对流天气过程 中气旋
李海燕 巴哈古丽 赵威
新疆巴州气象局气象台,新疆,库尔勒,841000 新疆库尔勒新一代天气雷达站,新疆,库尔勒,841000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2006-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